小学就读国际学校好吗?
现在国际学校的招生,对学生的选拔越来越苛刻了。 作为在一线城市某知名国际学校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江湖,我来说说这几年学校招生的变化吧! 不同时期招收的学生,是有区别的。 刚建校那会,因为公立学校和国际学校都是政府办学,所以生源是划片摇号产生的。附近几个小区家庭的孩子可以填报,录取比例大概10:1的样子。 后来,政府发现这块蛋糕很大,就开始控制数量,每年从初一年级新生中筛选部分学生进行择优录取——当然,这部分被选中的孩子会有额外的入学条件,比如要检测孩子的英语水平如何,然后会根据情况安排测试,测试通过后的班级里也会有英语课程强化训练,以便让孩子能跟上班级里其他外籍老师教学的学生。 而没被选上的孩子,则进入公办系统,按学籍分数分班,接受中文授课。
再后来,为了提升学校在国际间的排名(这个和国内高考一样,是校长和行政团队很看重的),开始大量吸收外籍生以及国际生。于是,在筛选本区域学生的时候,多了几项要求一一父母双方或一方持有海外绿卡/护照、或有国外留学经历、或在国外生活过2年以上。除了这几项条件外,还要看孩子的在校成绩、各项活动参与情况、以及有无不良记录等。虽然这些外在的条件只是评判的一个方面,但却是学校评判的一个重要指标。 而在这些方面,只要孩子有一点不符合,哪怕其他方面再优秀,都会被请出复试的。 所以,题主说孩子各方面都很优秀,但在择校时却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我想大概是孩子在某些方面的细节出现了纰漏,而学校正是看中了这个细小的失误,才做出了不录取的决定。
其实,选择国际学校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但很多时候,我们中国家长总是容易陷入一个教育误区,就是花大钱走捷径,把孩子从本地学校转出来,进入国际学校。以为这样就能得到最好的教育。 但是,往往最优秀的人,是不受地域所限制的。因为好的教育资源,只要你想学,是能找到的。 举个例子:我家小女生小时候在上海一所公办小学读三年级,因为成绩比较优异,学校推荐她参加全市的英语竞赛。当时家里不知道,以为是学校提供的资源,就参加了。没想到那个比赛是由几个外教一对一进行的,内容全是英文对话和写作,完全颠覆了我们家长的思维模式。还好,小姑娘表现不错,拿了个二等奖回来。
回家后,我们马上在网上查询这个赛事,才发现这是个市级赛事,往年只在民办学校之间举行,没想到今年破天荒地在公办校里也选拔出了参赛选手。 从此,我们便开启了和国际教育接轨的模式一—报名英语学习班,带女儿赴国外参加各类冬夏令营,让她多听多说多练。
等到女儿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因为在外教的带领下,已经能和外国小朋友交流了,而且英文水平远超同龄的小学生,所以被学校推荐到了市区的一所民办初中。
虽然比同年龄段的孩子年龄偏小,但是英文出色且求知欲强的她,在新学校里如鱼得水。各科老师的夸奖和赞许,让她的自信心爆棚。 后来,她中考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当地最好的高中,然后在高一的时候,因为喜欢音乐,又转去学了乐器。
现在,她在国外上大学了。 虽然一开始转来转去很费力气,但是孩子没有任何抵触情绪,而且每一步转换,都是在学校制度允许的范围之内,所以也没什么压力。 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当初让孩子转学的决定是对的。 至少,她少了我们这些在中国体制下成长起来的父母的拘谨和保守,多了外国同学的活泼和自信;少了一分对中国教育的隐忍和迁就,多了一分对自己梦想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