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中有多少山西移民?
从西汉开始到东汉两百年间,山东地区先后有三次大移民。第一次是西汉中后期,齐人多迁往琅邪、东海。琅邪、东海两郡地在今山东省东南部,是山东移民的主要迁出地。第二次是东汉永平元年(公元58年)到东汉末年的黄巾军起义,这一次主要是齐人南下,迁往江苏、安徽、湖北等地。第三次是西晋永嘉之乱到二十年间,北方大乱,山东士族开始大批南下,主要迁往江苏、江西、浙江、福建等地。这三次大的移民,山西不是主要迁出省,山东却不是主要迁往省,主要是在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和福建等地。这样看来,山东与山西之间不存在直接的联系。
可是一个世纪以后,唐代高句丽人在山东半岛建立了薛氏高丽,随后于713年投降于唐朝,被唐置为登州。此后88年的历史中,高句丽人一直在登州生活。896年,赵彦微占领登州,灭薛氏高丽。唐朝对高句丽人的安置分为俩部分,一部分是被迁往洛州(今河南洛阳)高昌故城。另一部分被发配到潭州(今湖南长沙),后来又逐渐迁往荆门、武陵,一直迁到宜昌。今天湖北省长阳、五峰、宜都以及湖南临澧和常德市等地的高氏,都是当年从山东迁去的。
可见,唐代的高句丽人是从山东渡海南下的。那么,唐代的高句丽人是不是从山西迁过去的呢?不是。虽然高句丽故都位于今辽宁省新宾县,但高句丽的起源地却是在今陕西省宝鸡市南。《后汉书》云:“句佬国在临洮西南,氐类也,……句佬氐,勿吉之别也。”李贤注曰:“今扶风和顺州界有故城,故应劭曰:故句佬国。”句佬国在今安徽省淮南市东。清《一统志》亦云:“句佬国即古奚何国。”奚何,又作“栖棘”,在今山东省莱芜县东南。《括地志》于“栖棘”下云:“故文同”。《汉书·地理志》载:“文同故国,在泰山南。”颜师古注曰:“一云,今在莱芜。”高句丽人向南迁徙大致有四个方向,即东南、南方、西南和东北方向。唐代的高句丽人是从山东南部沿海经湖北、湖南、江西,最后才到达福建、广东一带。
同样都是唐人记载,为什么对高句丽人的记载从山东海路南下,对于东晋和南北朝时迁往江苏、安徽、湖北等地南下,却记为从山西或河北等地北上至此;对唐代的高句丽人记载是从山东海路南下至东南沿海,却记为从山西或河北北上至此呢?
其实,这些迁往南方的山东人(高句丽人)与他们的先世从西晋永嘉之乱后两百年间南迁的山东人几乎没有来往,就如同南北俩大省间的互相不通婚一样。因为,西晋南迁的山东人和唐代南迁的高句丽人虽然都是出于山东人,但他们的语言早已相互分割很久,早已不复山东话的原貌;生活区域相互分离,已无共同的经济生活基础;而且历经两百年,已形成迥然有别的两大方言区和截然不同的风俗!
直到唐代后期和宋代,俩大方言区才有了交融。但到了元代,山东话又再度被方言强势的北京话所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