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和两会有什么关系?
17世纪时,大量的欧洲移民前往美洲建立自己的理想王国。新移民需要新的法规:为了维持秩序和社会稳定,需要制定新的法规。1787年美国的28个州中有23个通过地方性法律,制定了适用在本州的华人法则。在当时的美国有些人认为:一旦让华人自由地居住下来,他们就会“蚕食”美国。所以新成立的美国各州纷纷制定法规,阻止华人自由移民。这些人为的障碍迫使华人只能作为临时侨民,或者作为商人在美国经商,或者在美洲大陆被迫做苦力。更多的华人被禁止从事农业或生意,而被迫做洗刷马桶的苦工。美国《华盛顿邮报》曾报道,这些“垃圾条款”有时甚至把在美华人的遗体也不愿放过。这些清规戒律使华人饱受磨难,备受歧视。
19世纪后半期华人移居美国的人数显著增加。其中大多数是来自粤省的海员,他们都处于社会底层,生计艰难,饱受压迫和屈辱,只得漂泊海外。他们居住在卑湿潮湿的客船上,面临疫病侵袭的威胁;在陆地工作时时受白人的压迫和欺侮。华人移民所遭受到的种族主义迫害在美国各地时有发生,1870年圣克拉拉县奥克兰的华人遭受种族主义迫害,被迫卖艺为生;1885年三藩市码头工人罢免华人;1907年旧金山中国城遭受“血光之灾”,近千家店铺在这次大火中被烧毁。这些遭受的磨难,没有使他们屈服。他们流着汗水、积蓄着力量,勤劳地工作,艰苦创业。经过数十年的奋斗,到1930年代中期,他们在旅美华人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华人增加到30多万人,约占美国非拉丁裔人口总数的1%。他们当中大部分是祖籍广东,占17%来自台湾,其余来自福建、海南、海南岛、浙江和安徽等地。50-60年代台湾人移居美国,是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之后,当时台湾是美国的作战盟邦,许多与战争有关的科技专家及制造业者前往美国。
两会对华人权益的保护
早在1970年代,第一次两委会成立后,就制定了《两委会共同宣言》,要求政府保证和保护全体华人乃至所有少数民族的权益。特别是1979年4月24日,中美建交后,美国拒绝了中国政府的交涉,不许美国国务院尊重中国在美华人、华侨的权益。1981年3月,美国移民改革与移民政策委员会报告,建议对人口调查法重新加以思考,提出凡是过去受中国政府管辖的人(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和海外华人)都应确定在美国拥有永久居住权。该报告经美国会批准成为法律。但1987年6月24日,美国法院又以“人口调查法只适用于与美有友好关系的国家”为理由,驳回了这一请求。
为此,第二届两委会于1991年6月再次向国会提交议案,要求对人口调查法修正案予以重新考虑。1992年7月9日,美国移民局发布了《全国政策指引》,批准将移民局总部设在各地的办事机构直接受理对中国公民的移民申请。为此,两委会于1992年12月22日呼吁所有华人向移民局投诉。1993年1月13日,100多名华人向纽约中华公所集结,表达抗议情绪。
与此同时,两委会还积极开展对外联络,动员国外华侨、华人推动反华情绪。在泰国,一些民众以反华情绪抵制购买美国货;一些旅美华裔在加拿大向联邦议院递送请愿书,要求加入200多家加拿大主要工厂和商店的行列,抵制美国货。
在此过程中,两会的法律和宣传人员还利用各种机会,向海外华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