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学研都市是什么?
就是一实验田,搞什么共享空间、高密度、智能交通什么的实验。 这个园区并不是新开发的项目,原来的土地产权隶属于神户制钢所。由于神户地区地少人多,且工业发展受限,所以从明治时代开始,就不断有产业和员工往外迁移,以神户市为例,现在市区的常住人口已经比当初减少了50%以上,而神户市的面积却在1923年达到了顶峰。
作为当时神户地区最大企业之一,神户制钢所也开始了向外地发展的进程(当然也是为了减少城市污染等恶名),在60年代先后建立了冈山基地和高松基地,将部分工厂迁往外地。但是毕竟是老牌钢铁巨头,家底丰厚,移交通勤还是十分方便的;员工上下班坐公司大巴或者班车即可。 而本次研究的“学园都市”项目则是在高松基地内进行。 学园都市的建设理念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70年代,那时候美国就在规划建设新城市(New City),目的是解决大城市病问题并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之后这一理念逐渐传至其他国家。
日本的学园都市并非完全的创新,而是对以往的城市规划思想加以改良形成的。 学园都市的概念早在1985年就写入国会决议之中,但真正实施还是在2004年后。当时日本住宅紧缺,而大量人口(年轻人)又外出租房居住,所以为了刺激内需、增加税源,政府启动了“让小孩回家计划”(幼儿到家计划),鼓励在外租房的年轻人回到父母身边居住,同时建设新的学校、医院等设施。学园都市即是以此为目的而建设的。 我看到的资料上是这么介绍的:“通过打造集合办公、公寓、商店等多种功能的生活街区,实现‘工作’和‘生活’的共融,为新一代创造新的价值和充实的生活方式” 至于题主问的“为什么这个实验会成功”,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吧:
1. 园区定位明确,就是“生活+工作”,所以一开始就是按照这种模式来进行建筑规划和设施设置的。比如交通方面,虽然车很多,但因为园区是环形规划的,所以道路系统非常通畅;而且考虑到上班也有步行区和车行区之分,所以即使开车也不会堵得很严重。
2. 密度很高。我记得之前看过一篇报道说这里的住房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4万间,我觉得可能更合适的是每平方公里8万套左右的规模(毕竟还有大片的土地还没开发利用呢)。如此高的密度带来的好处自然是便利,因为离得近自然方便。坏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毕竟人的心理总是喜欢远离尘嚣,生活在静谧的环境中;这样的高度密集型社区或许能在短期内刺激需求,但从长期来看总会有人感觉不适,需要慢慢适应。
3. 产城融合。这里既是工业园区又是生活园区,也就是说在工作的时候你可以很方便地找到配套的生活设施,在休闲娱乐的同时又能遇到你的职场圈子,这种无缝衔接式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或许能一定程度上减轻年轻人的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但是反过来想一想,如果是你,你会愿意在这种地方工作和生活吗?我作为一个外国人总感觉一切有点不真实,每天像看电视剧一样看着周围的一幕幕,这种感觉挺好的。但是本地居民会不会有这样的感觉我就不得而知了。